从合伙到决裂!LED照明一代创业者们,终究为利益斗红了眼

2025-07-24

中国LED照明行业的创业史,是一部合伙情谊与资本博弈交织的暗流史诗。无论是同窗创业还是夫妻携手,多年后不少照明企业却纷纷陷入控制权争夺财产分割的修罗场揭开了“中国LED照明合伙的残酷真相——合伙创业的基因里,既藏着互补的黄金配方,也埋下了权力熵增的致命毒药。

本期,围绕“中国LED照明合伙”的江湖事,探讨合伙创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利弊得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图片
图片

合伙基因
初期优势演变成“弊端”

中国LED照明行业自1990年以来,形成了鲜明的同学圈创业文化。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光电专业毕业生成为行业主力军,他们往往以同学关系为纽带结成创业团队。这种基于同窗情谊的合伙模式在LED照明行业发展初期具有技术互补性强、沟通成本低、信任基础牢固显著优势

图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初期优势逐渐演变成“弊端”,一些团队在创业初期没有制定明确的股权分配和权力制衡机制,为日后的纷争埋下“暗雷”。

技术互补与角色分工:早期合伙团队通常由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三方面人才组成。如雄氏(化名)的四位创始人分别擅长技术、设计、供应链管理和营销,这种互补性使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股权平分陷阱:多数同窗创业团队初期采取近似平分的股权结构。雄氏(化名)早期股份也相对平均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处于无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状态;与之相同,雷哥化名创立时三位创始人持股相当,形成了1.5:1:1的格局。这种设计虽体现兄弟情谊,却为日后控制权争夺埋下隐患。

行业特性放大合伙风险:LED照明行业资本投入大、技术迭代快、渠道建设周期长,当企业需要连续融资时,创始股东股权必然被稀释,而不同股东对企业发展方向可能产生根本分歧。如雷哥上市后,原始股东持股均低于20%,形成了典型的分散股权结构。

图片

此外,LED照明行业,夫妻合伙的模式并不鲜见。纵使有婚姻的羁绊与血缘的牵连,这份合作也未必能全然规避裂痕的滋生。如以“技术+销售”组合创造行业神话的夫妻档企业欧氏(化名),虽成就斐然,却也面临股权结构混乱导致融资受阻、家事与公事界限模糊,乃至二代接班引发的控制权动荡等矛盾。

图片

权力博弈

风雨江湖的“剧本杀”游戏

LED照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特别是上市后,初始的合伙平衡往往被打破。控制权争夺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不同企业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权力博弈剧本。

剧本一:渐进式股权重构

雄氏的股权演变呈现典型的温水煮青蛙特点经历多次糅合,四位创始股东持股比例已发生微妙变化最大创始股东通过儿子接班+私募结盟的方式,在不触发明显控制权争夺的情况下,逐步构建实际控制地位。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代际传承作为突破口+金融工具增强控制力”,既实现家族财富传承,又避免直接增持引发的关注。事实上,照明行业众多创始团队已面临二代接班问题,股权向下一代转移成为权力重构的常见手段。

而动用金融工具,这种操作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尤为普遍,使股东在不绝对控股情况下获得实际控制权业内多家上市公司股东也玩过这一“戏码”

图片

剧本二:控制权拉锯战

的控制权争夺更为激烈公开,堪称中国LED行业的控制权战争教科书。创始人与同学合伙创业,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分家;为快速扩张大量引入外部资本,导致创始人股权被严重稀释外资介入后多次抢夺控制权交锋,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控制权拉锯战资本杠杆渠道控制权博弈舆论战法律战“战术”轮番上演甚至比创业电影《中国合伙人》还要精彩。

剧本三:和平股权重构

相比之下,顿氏(化名)的股权演变更为平稳。创始团队中的非核心成员逐渐退出,由控股股东收购其股份,同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这种模式在LED照明行业属于少数成功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早期明确核心控制人渐进式退出机制以及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当然也可能是其体量并不及上述公司,使得股权重构更为灵活。

虽为合伙创业,但初始股权结构已确立相对控股股东,拥有最终决策权,避免完全平分带来的决策僵局。渐进式退出机制则确保了合伙股东在退出时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减少了内部矛盾,也避免一次性大量股份变动冲击公司稳定。

图片

矛盾诱因
没有永恒的盟约,只有永恒的利益

LED照明行业频发的控制权争夺,背后是行业特有的结构性矛盾。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迭代与渠道沉淀的矛盾技术出身的股东倾向持续投入新技术研发,如智能照明、健康光照等方向;而销售出身的股东更关注渠道建设和库存周转,极易引发股东分歧。

图片

其次是受到规模经济与利润压力的双重挤压LED照明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同时面临规模扩张与盈利提升的挑战价格战与品牌建设的平衡,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短期财务表现和股东回报。

再者是资本密集与融资节奏的把握LED行业从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各环节都需大量资本投入,融资节奏直接影响股权结构过早上市可能导致创始团队股权稀释过快,过晚又可能错失扩张良机。

如美(化名)因推迟上市计划,在行业低谷时资金链几乎断裂,被迫引入战略投资者导致创始人股权大降甚至一些LED企业为获取发展资金,签订苛刻的对赌协议,未达标后被迫以股份补偿,原始股东股权比例大幅下降。


# 笔者手札

当行业从草莽时代走向资本深水区,技术迭代与渠道沉淀的矛盾、规模扩张与利润萎缩的撕扯、资本饥渴与股权稀释的两难,终究将昔日的情谊碾作商战筹码。

这些照明企业的权力更迭史,实则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微观镜像——在资本、权力与人性博弈的三角关系中,没有永恒的合伙盟约,只有永恒的利益重构




作者 | 编辑 | PONY
校对 | 贺奕信
审核 | 区晓欣
总编辑|何春燕
© 古镇灯饰传媒新闻中心


阅读15282
分享